石材行业是我国建材工业中最主要的产业之一,随着消费升级的发展,人们对文化、居住等追求的提高,我国石材产品需求保持稳步增长,石材工业在产业规模、从业人数、产值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高品质、多功能、智能型的石材产品日益受到追捧。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了世界名副其实的石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贸易大国。
我国的石材资源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石材资源且已经被开发。从出产丰镇黑的内蒙古到出产崖州红的海南省;从出产丹东绿的辽宁到出产天山兰的新疆和出产汉白玉的西藏,纵横万里,已建有石材矿(点)3000余座,品种多达千余(大理石400余种,花岗石600余种)。与世界石材工业相比,中国石材工业起步虽晚,但毫不逊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多家,发展到今天2万多家石材企业,从业人员从几百人发展到五百万人。目前,我国石材的品种达1300多个;天然石板年生量已达1.4亿㎡,其中花岗石0.8亿㎡,大理石0.4亿㎡;年创产值超过800亿人民币。根据中国石材网.石图APP数据显示,中国的矿产区有超过500个。
如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为石材工业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更带来价值观的重塑。作为资源依赖型产业,石材行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培育和树立绿色价值观,以新理念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些年,广大石材企业、行业发展亮点不断,各地石材行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一些企业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方面勇于探索并初见成效,践行了对品质的一贯坚守和对技术的孜孜以求,经济效益逆势增长。除了实现产品创新升级、提质增效外,还延伸了产业链、拓展了产品附加值,推进了“互联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加工制造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石材行业新业态构建的重要内容。
这些年,行业创新发展势头良好,创新求发展成为了行业的共同追求,涌现出一批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研发一批品质优、附加值高及应用领域宽的石材产品;差异化战略已成为许多石材企业的主动选择,具有不同功能的石材产品成为石材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个性化、多品种、定制式的商品和消费越来越多。
石材行业加大力度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消费理念向绿色节约转变,加快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增加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提升产业或产品的附加值,激发出新的、潜在的市场需求,三分之一以上企业能够在绿色、节能、环保等方面都达到国家标准。
例如,山东五莲、广西贺州、湖北麻城等地通过矿权整合,加强对石材矿山的管理监督,以建设绿色矿山作为企业宗旨,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建设和谐矿区,促进了石材的规范化开采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云浮、贺州、岑溪以及五莲和平邑等在加快推进石材加工企业“退城进园”,在实现石材行业集约发展方面效果明显,促进石材矿山业健康发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作为世界石材产业的一员,我国石材企业加强对沿线国家和国际市场的开拓,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逐渐超越了意大利、土耳其、巴西等老牌石材出口国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材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在拉动石材需求的同时,迫使石材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培育以质量、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为我国石材行业的国际业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石材行业坚持融合发展,体验式消费的回归体现了个性化的趋势。石材产业与旅游、建筑建材、市政工程、林业、湿地、水利、旅游等行业协调发展、跨界共赢,积极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石漠化治理以及扶贫脱困结合,构建石材综合发展体系,拓展产业空间,发挥石材产业综合效益。
石材从工装市场为主向工装与家装市场并重的转变,中国石材协会积极引导企业与消费者对接,鼓励企业走近消费者,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石材。此外,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石材加工企业正朝着深加工、精加工和高端工艺品制造转变。石材产业园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石材加工和机械装备中心、石材总部基地、石材陶瓷贸易与服务中心、石材陶瓷现代物流中心与石材陶瓷企业集控区等项目也全面推进。
产业集群地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各产业集群地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云浮、水头两地在展会合作、技术交流、市场开拓等诸多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新疆、重庆两地围绕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及中欧班列贸易通道,共同打造面向中西亚、南亚和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石材加工贸易基地中心。一些企业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方面勇于探索并初见成效。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组织研究制定了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我国建材工业要站在更高的起点,站在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前沿谋划发展与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不断提升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项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方针政策落地生根,一个又一个积极变化开花结果。
石材行业紧紧抓住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核心任务,着力推进企业升级与行业布局优化,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在行业创新、清洁生产、生产经营规范、延伸产业链等方面不断推进,取得了可喜成绩。
石材,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石材人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绿色正在装点当代石材人的新梦想。让我们共创、共享、共赢,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定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中国石材工业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延伸阅读:
在今年厦门石材展期间,基于中国海关总署的官方数据、协会深度调研以及多年行业从业经验,中国石材协会侯建华老师带来了《2018年中国石材进出口大数据发布与解析》,该讲座包括四个部分:2018年中国石材进出口合计大数据发布;2018年中国石材出口数据及分析;2018年中国石材进口数据及分析;根据中国石材进出口大数据做出的判断。
一、进出口数据发布
2018年中国石材进出口合计呈下降趋势,2018年中国石材进出口合计只有91.89亿美元、4385万吨,与上一年相比,分别降低了4.35%、10.66%。
其中2018年出口65.2亿美元、2925万吨,比上一年分别降低了4.3%、14.8%;进口26.69亿美元、1460万吨,分别比上一年降低了4.4%、0.34%。
侯建华认为2018年中国石材进出口呈下降趋势的现象与全球动荡的政治局势密不可分,中美贸易战和人造石反倾销更是在本就疲软的出口窗口上火上浇油。从数据层面来看,中国石材出口市场在持续徘徊,进口仍处于高位,中美贸易战影响全年出口,中国石材进出口结构(格局)未变。
二、出口数据及解析
2018年全年出口65.2亿美元、2925万吨,比上一年68.14亿美元、3433万吨分别下降了4.3%、14.80%;出口总金额下降了2.94亿美元,出口重量减少了508万吨。其中出口美国市场的人造石产品一项就下降了1.7亿美元之多,出口美国的天然石材也下降了1.2亿美元之多,两项合计2.9亿美元,恰恰是全年出口下降的全部。
中国石材出口的前三个大国仍然是韩国、美国和日本;其中第一是韩国,12.33亿美元;第二是美国,达到6.96亿美元;第三名是日本,4.33亿美元。这三个国家还是占据了中国天然石材出口的40%左右,中国石材界称上述三个国家为出口的第一方阵。若加上人造石,这三个国家几乎占了中国出口的48%-50%。
第二方阵为:越南、印度、德国、阿联酋、荷兰、英国、比利时、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波兰、法国、俄罗斯等,出口额在数千万至三亿美元之间。
在中国石材出口市场,人造石产业异军突起,中国人造石出口9.8亿美元,占全部石材出口15%以上,这一比例仍处于增加状态。其中在美国市场尤为受到欢迎,2018年美国进口了12.5亿美元石材,其中人造石高达5.4亿美元,占比高达43.2%。
三、进口数据及解析
2018年中国共进口了26.69亿美元、1460万吨,比上一年的27.92亿美元、1465万吨分别下降4.4%、0.34%。金额下降了1.23亿美元,重量下降5万吨,金额下降比例达4.4%,而重量下降微弱。这说明平均单位荒料进口单价降低了,总进口额下降约1.23亿美元,主要是从土耳其进口的荒料下降了1.85亿美元所造成的。
中国进口大理石国家仍以土耳其居首。2018年中国从土耳其进口了7.77亿美元、390万吨,而2017年从土耳其进口9.55亿美元、430万吨。下降了1.78亿美元,40万吨。侯建华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中国从土耳其进口石材正经受着严重的品种老化、花色落伍危机,不得不降价出售。即便如此,土耳其在短期内仍然是中国进口大理石的最大进口国。中国进口花岗岩国家以印度居首。2018年印度向中国出口6.75亿美元,436万吨花岗石,与上年持平。
除此之外,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埃及大理石89万吨、1.04亿美元;意大利大理石57万吨、1.67亿美元;伊朗大理石及洞石77万吨、1.38亿美元;希腊大理石40万吨、0.88亿美元。
四、基于大数据的判断
依据多年进出口数据,侯建华老师透过数据看现象,将自己的分析总结归纳成了以下观点:
中国将长期致力于进口世界石材荒料。中国每年至少会进口1000万吨以上、400万立方米以上的荒料。虽然目前中国进口石材有所缩小,但中国石材品种先天不足,即储量多、品种单一,即使有一些好品种,但量少且不稳定。促使中国只能通过进口来解决——尤其是中、高端品种。
中国石材业进口仍将以荒料加工为主。这是由于中国石材生产结构所决定的——即强大的加工能力和广大的劳动力市场。其进口目的地长期为:环地中海的大理石圈;环阿拉伯湾—孟加拉湾的花岗石圈和大理石圈;环西太平洋的花岗石圈;以及一些零星特色品种“点”(国家)。
大理石、花岗石荒料进口国排序。进口大理石第一位置——土耳其;意大利、埃及、希腊、伊朗、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紧随其后。进口花岗石第一位置——印度;其余的依次为巴西、南非等国。
中国应积极抓住买方市场的主动权,在价格上谋得积极的优惠和主导。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天然石荒料进口国,加之世界经济的低迷,石材荒料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从2018年中国进口石材数据上看出,与2017年相比进口金额下降,而重量未变,说明进口平均单价在下降。中国要充分利用这种契机,充分议价,争取为中国石材业争到更多的商业利益。
美国石材进口市场的反弹是早晚和预料之中的事。随着中美贸易协议的即将签署,出口最大的美国市场阻碍因素正在解除,美国市场将有一个正常的反弹。同时也要看到,通过中美国际贸易争端,我们在国际贸易上也要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要深刻地、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减量、增值,向高端产品发展。在进口荒料仍然维持优先的前提下,走出国门,到国外设厂,将制成品运往国内外,或者开展更广泛的国际贸易。
世界石材的加工中心有向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往环保要求更为宽松的国家转移的迹象。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2018年印度金刚石工具就成倍数增长。其中的两个重要消耗指标:金刚石、工具基体用量能反应出石材生产的状况。印度2018年石材出口可能已经突破30亿美元。而我们邻国越南,正处于人口红利的最佳时期。
中国石材基地或产业园区的集中效应更为明显。在持续了多年的石材产业园区建设与石材市场升级之后,中国的石材基地或产业园区的集中度更加明显,而体现出的功能、效益也将集中展出。而在本轮产业升级中淘汰的区域和企业也将逐渐退出石材业。
中国新一轮环保风暴将持续影响中国石材企业生产与布局。环境压力迫使中国石材生产成本、出口成本大幅提高,荒料、成品、甚至砂石都明显涨价。石材业的成本上升转导到下游开始显现。
中国人造合成产业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将影响部分天然石产品的出口。矿山、工厂内用于人造石生产的天然石材碎料涨价明显;人造石与天然石之间的争端开始显现;人造石行业管理、标准等滞后矛盾出现;人造石应用、回收、污染等引发社会问题出现。
中国内地以石材为主要产品的展览、经贸活动数量、规模将大幅度减少。未来地方石材展将与地方石材产业园区、石材市场深度结合,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主,不再大打国际贸易品牌。
1、凡本网注明"来源:石材宝或福建石业或scbstone.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scbstone.com。
2、本文章内容(含图片或视频及音频)由网络、报刊、新闻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是为了更好的传播行业资讯,不涉及盈利问题,版权或图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为非盈利平台,如有涉及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