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库
  • 企业
  • 市场
  • 物流
  • 供求
  • 特价
  • 百科
直达
识图
正在上传图片,请稍后...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8855-126
石库
直达
识图
正在上传图片,请稍后...
400-8855-126
首页石材新闻石材装饰南京中山陵:中国天然石材雕刻与装饰的代表作
新闻类别
MORE+相关推荐
MORE+企业推荐

南京中山陵:中国天然石材雕刻与装饰的代表作

石材装饰 | 2020-02-10 17:35:35 | 来源:花岗石直采平坦 | 浏览:584
位于南京郊区的中山陵,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遵照先生生前归葬南京东郊钟山之遗愿,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建造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遗体1929年由北京西郊香山碧云寺移葬南京紫金山第二峰茅山南麓钟山的苍松翠柏之中,同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安典。从那时起,孙中山先生就一直长眠于此。
(中山陵远景)
(1929年6月1日,送葬行列正在登上紫金山中山陵的台阶)

(中山陵老照片)

中山陵是建筑学家吕彦直先生总体设计的,于1926年6月动工兴建,1929年春基本建成。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整个陵区建筑采用了数万平方米的花岗石与大理石,数不尽的石础、石阶、栏板、石雕、石制工艺品,使得陵区整体显得庄重、肃穆、气势磅礴。在后人看来,这是近代中国天然石材雕刻与装饰的主要典范建筑和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中山陵航拍图)

进入中山陵就可以看到一座天然大理石汉白玉雕刻制成的石坊。石坊位于陵墓神道的中央前列,中横额正中的石匾上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大字,人称“博爱”石坊。从石牌坊到陵门长500米,高差约70米。从石坊到祭堂全部采用了苏州金山天然花岗石剁斧铺设,为八段踏步条石组成。踏步共392段,宽39米,堪称中国古今石阶之最。其中碑亭到祭堂主道因坡高路陡,逐步用大石台阶,计290段。上下共分为八段,每段上设一平台,最上三段石阶两旁用大理石望柱与栏板。台阶两侧有石狮子。坡面铺置数十亩的草坪绿化,增加了外观层次,供渴墓者逗留小憩、观赏风景。从而突破中国自西汉武帝时起封建帝王皇陵延续2000多年的石像建筑模式,取而代之以气势磅礴、环境静谧与庄重肃穆、烘托出人民敬仰伟大孙中山先生的“博爱”和不朽精神。
(博爱石坊)
(花岗石石阶,整齐而肃穆)
(花岗石望柱)


能容纳万余人的广场是在陵门前,以花岗石铺设。陵门平面为长方形,门宽24米,高16米,入口是用花岗石砌筑的门框拱卷。门内国道有一道花岗石大门。中门南边石额上镌刻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荆门两旁有用天然大理石汉白玉雕刻的石狮。
(“天下为公”石额)



进入陵门,则是碑亭。碑亭平面约13平方米,高于17米,重檐歇顶。碑亭中立有天然大理石巨型石碑一座,碑高8.1米,为中国至今较大的墓碑之一。

过了碑亭就是祭堂。祭堂两侧立天然大理石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一对,高12米。其上雕有古式花纹与图案。台阶两边为大理石石座,上置仿古铜鼎一尊。祭堂为石制仿木结构,宫殿建筑全部采用天然花岗石砌筑。祭堂屋顶面为蓝色琉璃瓦,檐下有石制斗拱。石门门框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六个大字。祭堂内前后排列着十二根天然花岗石石柱,墙内护壁全部镶贴黑色天然大理石板材。祭堂中央式由波兰雕塑家保罗·阿林斯基雕成的孙中山先生高4.6米汉白玉半身坐像。石像座用天然大理石砌成,四周为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片段浮雕。祭堂内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
(祭堂外景)

过了祭堂,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墓室。墓室为圆形穹窿,墙体全部采用天然花岗石砌筑。墓室内壁用米黄色大理石贴面装饰,地面铺大理石板材,非常雅致。墓室正中砌筑圆形大理石墓穴,直径3.9米。底部为方形,其间放着孙中山先生遗体棺椁,上放汉白玉大理石卧像,卧像仍似真人大小。
(孙中山先生遗体棺椁)


中山陵历尽沧桑,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许多建筑毁于炮火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对中山陵的保护。1961年,中山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国务院拨款一百万元对中山陵主要建筑祭堂、碑亭、石坊等修整如新。1986年又拨款对灵堂、牌坊和墓室等加以修葺,并修复了陵墓附近的藏经楼作为孙中山纪念馆。

有学者统计,中山陵的建筑采用天然花岗石与大理石共计二十余个品种。主要来自北京房山区、山东青岛市、山东荣成市、内蒙古丰镇市、江苏苏州市、江苏宜兴市、浙江杭州市、广东广宁县、广东信宜县以及福建、河南、江西、四川、安徽、湖北等地。
(中山陵音乐台)


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中山陵,因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而闻名海内外。 “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先生这一崇高的愿望已与中山陵一起,共同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以及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纽带。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石材宝或福建石业或scbstone.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scbstone.com。
2、本文章内容(含图片或视频及音频)由网络、报刊、新闻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是为了更好的传播行业资讯,不涉及盈利问题,版权或图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为非盈利平台,如有涉及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