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巴哈伊寺庙)
南美巴哈伊寺庙位于智利首都圣地牙哥市郊,安第斯山脉脚下,是世界上第八座巴哈伊灵曦堂。项目由加拿大杰出建筑师Siamak Hariri主持设计,历时十四年才完成建造,是一项永恒且具有启发性的建筑成果。它将空间与光、形式与材料作为语言,阐释了巴哈伊的哲学和教义,使其成为一处属于每一个人的精神场所。
(寺庙坐落在智利圣地亚哥边缘)
这里原是圣地亚哥精英农庄学校的高尔夫球场,经过9年的时间,场地被重新设计成了面向不同背景、宗教和性别的公众开放的公共建筑。“建造一座欢迎所有宗教与文化的圣堂”,这是一个对建筑的挑战,意味着建筑师Siamak Hariri要思考为其赋予一种怎样的形式,来使建筑具备这种意义。
面对这项挑战,Siamak Hariri和他的团队放弃从其他宗教建筑里获取灵感。若是巴哈伊寺庙看上去像是一座清真寺、犹太会堂或教堂,这极有可能会疏远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因此,场地与结构的开放性及通透性在建筑设计上显得至关重要。
在结构上,巴哈伊寺庙展现出作为“人”的场所的一种普世的吸引力。九个造型独特的“翅膀”以扭转的姿态形成优雅的聚合,最终交汇于顶部的窗洞,与地面相连的中央空间周围营造出一种轻盈的律动。这一结构外侧的材料,选用的是1129片经过四年测试和实验而来的铸造玻璃面板,而内部营造出洁白温润质感的半透明大理石,则来自于葡萄牙。
(铸造玻璃外墙)
(穹顶窗洞)
穹顶结构周围的九个入口从“形”到“心”向每一个人敞开,人们可以由此进入到寺庙的祷告空间。同时,蜿蜒的小路也可以引导人们穿梭于斜向的景观中,在行走中冥想,甚至是从建筑外观上获取“美”与“感知”,欣赏到建筑外部玻璃墙面的复杂结构与微妙细节,好似雪花晶体结构。
(建筑鸟瞰)(波浪形的夹层空间)
(波浪形的夹层空间)
寺庙的内部空间与其融入场地的轻柔外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在走进建筑的瞬间便会获得一种升华之感。铸造玻璃外墙和半透明的大理石“翅膀”为宽敞的空间带来了柔和的光线,将来访者包裹在温暖的氛围当中。而空间中多排以胡桃木和皮革制造的弧形座椅使人们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种真正的凝聚,并非形式上的集合。比肩而坐的人们在静默的沉思中感受彼此的存在,波浪形的夹层空间使人们在满足独处需要的同时不至于与下方的人群完全脱离。
(“翅膀”以扭转的姿态形成优雅的聚合)
(半透明的大理石“翅膀”)
(内部空间)
最重要的元素是“光”。建筑团队引用与巴哈伊信仰相关的伊斯兰教神秘派“苏菲旋转”作为内部屋顶的设计概念,仰望穹顶中央的圆孔,人们能够体验到外层玻璃与内部葡萄牙半透明大理石之间迷人的光线变换。日落时,穹顶内的光逐渐由白色、银色、赭色过渡到紫色。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正在仰望天空、迎着光线,就像是植物面向太阳生长一样。
(材料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观感)
尽管寺庙的外观给人一种轻盈和脆弱之感,但其结构的韧性与坚固程度实际上足以抵挡这一地震多发区在接下来400年间可能发生的自然和气候灾害。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结果,包括来自加拿大、美国、欧洲和智利的工程师、工匠、手工艺者以及国际性的志愿者团队。这个过程就如建筑本身所彰显的一样,它将人们汇聚到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看似脆弱的外观实际上有着惊人的韧性)
(结构分析图)
(施工照片)
(立面构件生成)
(夜景)
巴哈伊寺庙建筑的深处,蕴藏着一种信仰和愿望:即使是在今天,在布满裂痕的21世纪,我们仍旧怀着某种热切的向往,我们希望人类相互凝聚、彼此联系,我们依然渴望精神的振动。可以说,是时间建造了这样一座建筑,而建筑总是在用凝固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所思所想。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石材宝或福建石业或scbstone.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本网站,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scbstone.com。
2、本文章内容(含图片或视频及音频)由网络、报刊、新闻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是为了更好的传播行业资讯,不涉及盈利问题,版权或图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为非盈利平台,如有涉及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系我们。